时间,才能完全将布上的内容从那晦涩难懂的上古语言中剥离出来,一点一滴地转化成他能够理解的形式。期间他不时抬头闭目思索,又反复低头记录修改,眉头紧皱的模样,足见翻译过程之艰难与不易。 最终整理出来的译文,并不像现代的文章那样流畅自然。反而是结构散乱,句子拗口,仿佛每一句话都在和读者玩文字游戏。好在这是一段仅供他自己参考的内容,即便是这般略显磕绊的文字,只要大致意思无误,也能勉强看得下去。 通观整段大意,主要讲述的是: 在远古的时代,锻造兵器并非随心所欲之事,必须契合天时、地利、人和这三者的关键要素,才有望使锻造而出的武器拥有超乎寻常的力量与威能。缺一不可,任何一处缺失,哪怕只是些许偏差,都有可能导致整把兵刃神韵尽失,威力大减。 随后的大段篇幅,则详细描述“天时”对炼器的影响。文中举例指出,不同类型的兵器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锻造效果截然不同。譬如一把赤火钢刀,在盛夏酷热之时,烈阳炽空,炉火映天,正是火属性材料最为活跃、灵力最充盈之时,若此时锻铸,可令刀中火气更旺,其威猛之势自会更添三分;反之,若寒冬腊月,天地寒意凛冽,则难以发挥出火焰之力应有的优势,不仅效率大减,品质也可能受损。 虽然...